最新數據表明,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(CPI)同比上漲2.3%,生產者價格指數(PPI)同比下降4.3%,環比上漲0.5%。這組數據說明了什么?我們到底是應該擔心通脹、通縮,還是滯脹?
先說滯脹。經濟增速超過潛在能力,總需求大于總供給,就會出現通脹,反之衰退與通縮并存,怎么可能在供給過剩需求不足時發生通脹呢?看看歐、美、日,危機前都面臨通脹壓力,危機后都面臨著通縮壓力。歷史上僅1970年代發生過一次“滯”與“脹”并存,這是因為在供給端出現了突發性下降(石油戰爭),而決策者又貨幣擴張,結果供給不起需求起,滯與脹并存了。當前中國經濟增速雖然降了不少,但不能算“滯”,只有實際增長率低于潛在增長能力才是“滯”,才能稱為通縮。
有人說,從PPI數據看,中國已出現嚴重通縮。PPI只能反映工業品生產供過于求,而最后環節的CPI才反映了經濟中所有的冷與暖,CPI標尺比PPI更加可靠。長期以來, PPI是CPI的先導指標,PPI上升或下降3~6個月后,CPI就會跟著上升或下降,但近幾年兩者徹底分道揚鑣了,PPI連續49個月下降而CPI持續上升。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CPI構成發生了變化,有形商品消費占比下降而無形服務占比上升。當前制造業部門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一路走低,與服務業部門受成本推動價格持續上漲并存,CPI不斷走高主要是后者的“功勞”。
PPI、CPI的持續分道揚鑣,另一個原因是持續依賴貨幣擴張。一方面,工業部門去產能舉步維艱,貨幣擴張最終增加的些微需求無異于杯水車薪,PPI低迷局面難改,與此同時,過多貨幣大多流入虛擬部門,推高了房價,導致人力成本、住房租金持續上升,服務部門的屬性又決定其提升生產率應對這種成本上升的難度很大,最終大部分成本上升都傳導到CPI上。傳統的“貨幣擴張——生產擴張——需求增加——物價上漲”機制弱化,“貨幣擴張——資產泡沫——物價上漲”已成了主要的傳導機制,這就決定了PPI、CPI分道走的格局仍將持續。
蔬菜和豬肉是影響CPI短期波動的重要原因,有人因此將兩者排除出CPI,另編所謂“核心CPI”,以作為貨幣政策進退的依據。把分析時間拉長,剔除非貨幣因素之后,豬肉與菜價的上漲與貨幣之間有著迂回但可靠的邏輯關系,每一次食品上漲都不能掉以輕心。
總而言之,不必擔心滯脹,因為邏輯上不成立;也不必擔心通縮,因為去產能完成之前PPI大概率仍將一蹶不振,可以選擇無視,而以CPI衡量的通縮又不太可能發生在資產泡沫破裂之前。中期來看,通脹仍然是主要威脅,特別是最近一輪蔬菜價格上漲勢頭很猛,說明通脹的根在經濟中扎得很深。